侵犯名誉权怎么判定?

  • 文章来源:湖北全品律师事务所
  • 时间:2024-07-31
关于何谓名誉权,这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每个人均有权享有对于自身所获得之客观社会评价以及抵抗他人不法侵害的权益。
该项权利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得到了法律严格的保护。
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判断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首先,行为人必须在客观事实上确实实施了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已经被第三方知晓。
其中详细列举了包括侮辱、诽谤在内的多种行为形式;其次,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过错。
这种过错既可以表现为故意,也可以表现为过失。
其中,故意包括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却依然积极地追求这样的结果发生。
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过失则是指行为人本应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所察觉,然而因为疏忽大意或盲目自信等原因致使后果最终发生。
再次,被侵害的对象通常应是特定的个体,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实在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向性,那么在法律层面上,就很难确立受害人的身份;最后,从后果上看,侵权人的行为必须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使得受害人感受到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压力或者心理负担,精神上遭受折磨。
同时,还需要使得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此下降,否则就不能被视为对名誉权的侵犯。
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侵权人的违法行为才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发生。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民法典中名誉损失费一般赔偿多少?
关于赔偿金额的具体标准并无明文规定,而是要由个案审理的法院依据具体案件的实际状况并参照相关法规来审定。
赔偿额度的具体构成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点:
(1)加害人的过错程度,并不受其他法律法规特殊规定的影响;
(2)侵犯权益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手段、场所及行为模式等细节性事宜;
(3)侵犯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4)加害人在该侵权事件中所获取到的利益;
(5)加害人履行赔偿责任的经济实力;以及
(6)作为诉讼地的法院所在地的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对于因残疾或死亡而要求赔偿的事项,若已有明确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加以规范,则应遵照相应法律、行政法规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每个民事主体都享有名誉权。
任何机构组织或是个人均不应通过歪曲事实、恶意中伤等不当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是对民事主体的道德品质、社会声誉、才华能力、商业信誉等方面的综合社会评价。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岳家嘴山河大厦2105
电话:400-685-6769

扫一扫 微信二维码
联系我们

© 2024 湖北全品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4061116号-1    

提交法律诉求